close

成大八十 諾貝爾大師 高峰論壇 

2011-10-06 1:30~3:30 pm

李遠哲。能源、環境 與人類的未來

CIMG3362.JPG  

筆記如下:

 

離開中學後的目標:

(1)成為一個好科學家

(2)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造理想的設會

 

地球跟其他行星不一樣的地方

地球--從無序到有序

其他--依熱力學,趨向最大亂度

 

人依賴的能源來源從太陽變成了化石燃料

以美國為例,能源來源                  木頭       化石燃料

                                1850年    90.7%      9.3%

                                1955年     2.6%      93.7%

(而這也已經是幾十年前的數據了,現在情形應該是差距更大)

 

如果問我最擔心的是什麼,我會說是溫室效應

目前聯合國訂定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為450ppm,

但這個量也會讓地球氣溫有50%機會上升2度C,

僅僅是這兩度C,也會使缺水人口達到20億,20~30%物種將滅絕

 

據調查,63%的哈佛畢業生進到華爾街工作賺錢

我不希望你們變成這種人,要做對人類有益的事

 

人類社會已過度開發,縱使有些人(ex非洲科學家、開發中國家)會抗議、說他們很需要開發。

但絕對不是遵從歐美模式。

We cannot follow the American and European path of development.

Back to sunshine

回歸簡單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From international science to global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a new 10 year).

Global initiative " To deliver at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scales the knowledge that societies need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global change while meeting economics and social goals".

 

觀眾提問

Q1: 對化石燃料應用廣泛看法?

A1: 今年是國際化學年,用以紀念居禮夫人100週年,

      研擬推出綠色化學,增開毒物學課程,減少對環境不好的產品

 

Q2: 對於溫室效應有何能源解決方案?

A2: (1)太陽能。

      據統計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照射量是人類目前利用所需量的"一千倍"!

      目前太陽能的成本過高、發展遲緩,主要原因可歸咎於台灣電費過於廉價。

      與德國的一度電九元相比,台電的只要2.8元,且年年虧損。

      有太陽能業者表示,目前假設需要15年才能回收成本,如果將電費提高,在5年內即可回收成本。

      看看藻類是那麼蓬勃發展(我忘記原本怎說XD)

      (2)核能,目前只用了5%能量,其餘95%在核廢料裡。若能提高效率,也會有幫助。

     最重要的是,過"簡樸"的生活。不是原始,是簡樸喔!XD

 

Q3: 很多國家鼓勵生育,但過多人口卻會對地球造成負擔,你覺得政策該如何改進?

A3: 現在台灣其實人已經太多了,如果1500萬應該是剛剛好。就此,應該先處理人口老化問題。生育減少,可能是因為脫離自然太遠了。

       非洲如果能減少饑餓、解決各種問題後,人口也自然會減少。

 

Q4: 我目前是個"一無所有"的大學生,要如何發揮潛能?

A4: 現在年輕人,很多都看不到自己目標和社會、國家方向的連結。建議將自己的夢想和人類將來放在一起。

      有句話是"時代造英雄",但揪竟是這樣,還是英雄造時代呢?

 

Q5: 在目前如此安逸的生活環境下,要如何避免物質欲望越來越大?

A5: 努力的過美好日子吧!建議寒暑假時到農村體驗自然生活。

 

Q6: 在學校知道這麼多環境保護的知識,該如何讓社會大眾了解?

A6: 盡量少用東西,節儉,東西壞修修就好不一定要買新的。整個社會架構、生活習慣,都需要改變。

 

Q7: 台灣人的環保意識與歐美相比?

A7: 不進步,落後一節。

 


 

 

其實我也有寫提問單,但沒被念出來。

篩選問題的化學系某教授說問題太多,相似的就沒念了。

但我覺得我的問題都沒被回答到啊!!(難道是因為急著寫問題字太醜自動忽略?!哭哭)

 

我的問題大約是(提問單忘了拍下來真是失策= =")

目前提到的許多環保問題多半是人類造成的,而這些又都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進展。

是否,少了科學研究,對自然環境反而更好呢?或者,該如何讓他取得平衡?

尤其是在目前台灣的研究環境,不論是企業或者政府,贊助的大多是實際能應用的研究。

研究需要經費,不得以也需要配合市場,但藉此也錯失許多研究基礎科學的機會。

 

好啦,其實也沒有明確的問題,但在回去看網頁 http://yct.ncku.edu.tw/site2/nobel/home.html
延伸閱讀中

想要研究大的題目時,得不到足夠的資源,因為國科會資源分配的方式是平均的。但從下半年後,這種情況會改變,只要能提出好的構想,有大題目就會多給補助。不過有很多年輕的學者,往往為了升等的壓力或國科會的獎助,常常挑些不成氣候的小題目作。

我認為真正做研究是不會去想錢的問題,心裡只是想要找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事實上有很多我們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可以去挑戰的。在科學上要做大題目或新方向,我可以舉兩個例子做比較;比如在日本學術界,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的學術成就不多,就提供了很多錢,吸引世界各地的學者到日本作研究,以一個主題為核心,用現有的人、手段或工具,共同探究研究的主題,這一定會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卻不容易作出創新發明的結果。

另一類是,科學研究是在未來的世界裡走,有的人適合自由發揮,在他背後若有一筆大的經費支持,可以自己找人組成一個研究團體研究新東西、新發明,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找不到新發現的情形,但卻可以培養不少人。

現在社會上有高學位高失業率的問題,每一萬人中,在美國有四十個人作研究,在日本有將近四十人,而台灣平均只有二十幾個。因此年輕能幹有高學位的人在我國確實機會比較少。另一方面這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如果台灣只有製造業或半技術半勞力的工作,在條件上目前已經比不上東南亞,如何提昇產業結構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觀念問題,對於年輕人,我們常常把教育跟就業認為是緊密的關係,這是不對的。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處事、道德、文章、解決將來的問題,這跟職業上的訓練應該分開,可是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想得到高學位,而得到高學位就假設他一定要作研究或在大學任教;其實不然,一個博士也可以到高中、小學教書,或是做實務工作。我希望透過教育改革,社會的價值觀可以慢慢改變,每條人生的道路都可以走通,不要以學位論斷一個人,這樣高學位高失業率的情況會慢慢改變。

記得我在柏克萊的時候,學校有一位理髮師是從前在柏克萊唸森林系的學生,他發現種一棵樹要等二十年才能砍它,但是人只要二十天,就能「砍」一次,他後來就決定做一位理髮匠。他挺有一套工夫,學校裡所有的教授都被他理過頭髮,收費又比別人高一點,算一算,他的收入跟教授其實不相上下。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算出一個人只要對社會有貢獻,他學什麼,得什麼樣的學位其實並不重要

或多或少也有回答我的問題了XD

 


 

 

  1. 是說前天才買了相機電池,雖然有兩格電力但還沒充過電,不敢拍太多照片
  2. 原本這天先是另一個   日本東京大學小柴昌俊教授(Masatoshi Koshiba)(2002年諾貝爾物理獎) 先演講,但他跌倒腳受傷住院不能來,所以把李遠哲演講的時間提前了!GOOD!雖然當初不顧可能完全不能上實驗課就報名了,但提前還是有做到實驗還是很開心!
  3. 動生實驗晚到(我有乖乖寄信給老師->雖然沒回)去聽這場演講還不錯。雖然當初是看到人名就決定參加了XD!聞聞香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trusfru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